|
《舌尖上的年味》解說詞 帶你領(lǐng)略沿河土家族的新年美食好滋味土家美食,脫不開歲月的印痕,它是土家先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,留給后人最原始的記憶。 我家是附近十幾戶人家唯一有打糍粑所需要的工具的,石頭雕成的巢和十幾年沒用壞的粑粑木。每年除夕,鄰居們都會抬著自己家剛出鍋的糯米來我家打糍粑,如果一時間排不到,還要借我家的煤火或者電磁爐先把糯米繼續(xù)蒸一蒸。因為這件事情多半是婦女們張羅,打糍粑又實在是一件力氣活,婦女們很難操作,所以,每年除夕,我爸就成了義務工,給大家打糍粑。 我家自己的,還得等鄰居們都打完了,走了,才能開始。我媽要打,我爸還不讓,非要自己來。結(jié)果每次除夕過后那一兩天,都叫著說自己手臂疼。幸好過年那段時間也沒什么農(nóng)活要做,疼了幾天,多半也就好了。 不知道具體是那一年的除夕,他躲了出去,其實他如果在現(xiàn)場,實在不愿意,大家也不會說什么,畢竟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,這點事也能互相理解�?墒牵绻@樣的老實人在現(xiàn)場,不可能忍住不幫忙,所以還是走開的好。鄰居的婦女們沒辦法,只好互相幫忙,輪流上陣,或者把自己家的老公叫過來。 每年的年糕,還是一樣的味道,不過,我知道父親老了。 春節(jié)打糍粑,是貴州很多地方,很多民族共有的習俗。糍粑都是用糯米打的,不過吃法卻各有各的講究。有些地方喜歡沾點融化的紅糖,有些地方吃的是白糖,有些地方喜歡用甜酒來煮,有些地方喜歡用油炸,有些地方干脆用火烤。 因為在電視臺做節(jié)目的緣故,我吃過貴州很多地方的糍粑。我個人比較喜歡的,是糖煎糍粑,這是一道絕佳美食。把糍粑切成薄片,鍋里火燒旺了,倒入些白糖,等糖化了冒出少許氣泡,把糍粑片貼在鍋面兩面翻煎幾分鐘,糖煎糍粑就好了。盛在一個白凈瓷碗里,色澤金黃,香氣馥郁,讓人饞涎欲滴。到了年關(guān),一些人家還用刨子把糍粑刨成薄片曬干,在油鍋里炸上幾分鐘,做成油炸糍粑片。松、脆、酥、香,落嘴消化,唇齒留香,是過年招待客人的一道可口點心。 糍粑并不好看,卻有著農(nóng)家過年獨有的滋味,貨真價實,實實在在,不含半點虛假的成份,一米一粒,一桿一棍,都沾帶著股濃濃的春節(jié)氣息。 糯米包子,這一傳統(tǒng)美食經(jīng)久不衰,代代相傳,倍受沿河土家人的青睞。 每逢正月十五,家家戶戶必吃糯米包子,頗有大年“壓軸”之意。糯米包子白白圓圓的外形,與湯圓非常相似,同樣象征著團團圓圓,闔家歡樂。 一進入臘月,土家族的大人們就開始不停的忙碌,孩子們守在鍋邊,期待著糯米包子出籠的時刻,這是發(fā)自心底的幸福。 糯米包子的的外形看似簡單,制作過程卻十分復雜。把糯米放在溫水里浸泡,過一段時間后倒出晾干,放在“舂米對”里搗成粉末,再用細篩過濾成湯圓面,細篩過濾的湯圓面粉是濕潤的,不能直接存放,要先裝在圓圓的簸箕里面放在太陽下反復攤曬,然后儲存,需要做糯米包子的時候才取出面粉。 做糯米包子的餡十分講究,先把肥瘦均衡的豬肉用油煎熟,取出冷卻,然后切成肉丁,放入一定量的蔥和蒜,攪拌均勻,再放入冰箱冷藏待用。 如今的土家人,生活條件已經(jīng)大大改善,不用等到過年,就可以吃到糯米包子。 小陳帶著年幼的女兒,一起來到專賣糯米包子的小店。糯米包子晶瑩剔透,用筷子挑起一口咬下去,油汁迅速溢出,順著嘴角四處流淌。糯米、豬肉和蔥蒜混合的香味在空氣中逗留,引起食欲的極度膨脹,再吃一口,鮮美可口、油而不膩,香味從舌尖一直浸潤到心里。這是曾經(jīng)過年才有的味道,是蘊含著母愛味道的滿足感與幸福感。 |